导语:
5月13日,美国《外交事务》杂志刊登了清华大学战略与安全研究中心研究专员、中国论坛特约专家,中国国防部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安全合作中心前主任周波(zhou bo)题为《美国、中国及宿命论陷阱》(america, china, and the trap of fatalism)的文章。在文章中,周波认为,美国发起的对华竞争与对抗并非当年美苏冷战,中美必须通过持续对话与接触,尤其是两军各层级的沟通,降低在台海、南海发生意外和冲突的风险。
周波认为,中美可能永远不可能成为好朋友,但可以避免成为敌人。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中美可以在网络、外太空、人工智能、核领域以及巴以问题和伊朗核问题上开展对话与合作。在台湾问题上,美国要履行“一个中国”政策承诺,并把和中国爆发战争视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在核问题上,周波主张美国向中国看齐,和中方共同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永远不发动核攻击。以下是文章的主要内容。
拜登政府2022年发表的《国家安全战略》提到,美国面临对华竞争的“决定性十年”。中国官员也开始相信这一点。随着华盛顿越来越滔滔不绝地谈论着想要与中国竞争,中国政府的态度已经由惊讶转变为抗议,再到公开表达反击的决心。在中国眼中,美国是担心失去其主导地位,并将这种斗争强加给中国。相应地,正如党的二十大报告所坚持的那样,中国别无选择,必须“敢于斗争”。
这种不断加剧的对抗令人遗憾,但这并非不可避免。华盛顿分析师们夸大了中国对西方民主制度和国际秩序的所谓“威胁”。但是,21世纪西方民主面临的各种困境和中国没有什么关系。根据“自由之家”2023年的一份报告,世界各地的“自由民主”已经持续倒退17年。这和中国无关。中国没有向海外推广价值观。自1979年以来,中国也没有直接卷入任何战争。尽管中国和俄罗斯是伙伴关系,但中方并没有为俄罗斯在乌克兰的战争提供致命性援助。
事实上,中国支持维持现状,远非美国所说的寻求颠覆世界的“修正主义”国家。中国加入了二战后由美西方建立的几乎所有国际机制和机构。作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和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深度参与者和维护者。尽管存在分歧、紧张甚至争端,中国仍与西方保持着牢固的关系,双方都无法容忍俄乌冲突爆发后西方与俄罗斯之间关系的那般破裂。中国推动上海合作组织、金砖国家多边合作等新的机构以及推进全球基建的“一带一路”倡议,都有可能改变国际政治和经济格局。但是,这种改变有助于改革而非取代现有国际秩序,使其更公平。
然而,如果你倾听西方政策制定者们的声音,你就能听到划定界限的声音。人们经常听到这样一句话:世界已经进入了“新冷战”。判断中美竞争是否真的类似于美苏竞争,以及是否会继续保持对抗,现在为时过早。但这种类比没有抓住一个关键的区别:与冷战不同,这场竞争是在两个独立的“巨头”之间展开,而非在两个对抗阵营之间。华盛顿不可能组建一个顽固的“反华联盟”,就如中国也不可能领导一个一致“敌视美国”的集团一样。中国是美国大多数盟友最大的贸易伙伴。在这个日益多极化的世界上,这些国家和所有其他国家一样,将在具体问题上仔细选择立场,而不是盲目站在美国一边。华盛顿在召集盟友和伙伴“遏制中国”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例如在印太地区的“四方安全对话机制”(quad)和美英澳“奥库斯”(aukus)协议。但这些“组合”不具备很大的价值:它们看起来就像浩瀚海洋中的几个小岛。在世界上的许多地方,尤其是非洲,美国已经输给了中国。中国帮助当地发展经济,并没有进行有关国家治理和价值观的说教。
但这些关系并不代表形成了一个反西方、亲中国的阵营。中美关系不能简单地用美国总统拜登曾经宣称的“极限竞争”(extreme competition)来定义。相反,这种关系将竞争与合作结合在一起,二者一直处于不断变化的平衡之中。在美国专注于对华竞争的情况下,中国坚持合作就毫无用处,因为美国对这种呼吁合作的声音置若罔闻。双方能够达成一致的是一条基本红线——不让两国竞争滑向直接对抗。为此,中美必须保持对话的意愿,以避免误解和误判,安抚焦虑的世界。
“信任,但要谈”
不幸的是,近年来中美对话比冷战后半期这两个超级大国之间的对话少得多。当时,尽管双方相互警惕,但仍致力于对话。美国总统里根在1987年12月与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签署《中程核力量条约》后,引用了一句著名的俄罗斯谚语——“信任,但要核实”(trust but verify),意在委婉地表示,他实际上并不信任苏联,但这不会阻止他与苏联进行谈判和达成协议。同样的逻辑现在仍然适用:信任不一定是双方开展对话或互动的先决条件。在缺乏信任的情况下,美苏仍能设法在一些领域进行合作,包括控制军备、根除天花、以及为和平目的共同探索太空。
如果说“信任但要核实”是冷战后期的特征,那么这句谚语的修改版“信任,但要谈”(trust but talk)就是现在中美关系的“正确范式”。两国不太可能恢复奥巴马时期两国就双边、地区和全球问题开展广泛会谈时的那种“相对友好”。特朗普上台后的强硬政策、新冠疫情、2022年佩洛西窜台,彻底终结了那个时代。拜登保留了特朗普在中国议题上的许多立场,华盛顿形成了两党共识,即美国必须对最亲密的地缘政治对手采取更强硬的态度。
中美会谈现已断断续续地恢复了,特别是包括佩洛西窜台后中断的两军联系。其中包括高层官员之间的电话会谈、中美国防政策协调会谈、中美海上军事安全磋商,以及中美战区指挥官之间的新沟通渠道。这样的会谈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但这只是一个开端。两国高级军官应该更有规律地互访,双方应该更频繁地使用2008年设立的危机管理热线。他们应该鼓励空军和海军之间的直接沟通,以帮助避免在空中和海上发生危险的近距离接触。
在南海的“意外”和“护栏”
在北京和华盛顿,几乎没有人不同意建立护栏或建立信任举措以降低冲突的可能性。经常造成摩擦与紧张局势的一个领域就是南海水域和空域。美国军机定期在中国专属经济区进行密切监视和侦察。美国军舰则在中国宣称拥有主权的南海岛礁附近海域穿越。五角大楼关于中国军事的最新报告,也记录了2021年秋季至2023年秋季180多次中国军机在该地区拦截美国军机的情况,这是衡量该地区紧张局势不断加剧的一个指标。
这种态势可能会持续下去,因为双方都不愿意让步。美国人希望与中方进行“技术探讨”,以减少发生事故和潜在小规模冲突的可能性。对中方来说,这样的对话有点奇怪。中方更广泛专注于自己的安全,将美国海军在中国专属经济区的行动和在南海的演习解读为“鲁莽的挑衅”。换句话说,美国人可能想要求监视美国船只的中国舰船保持特定的距离;中国人会回应说,如果美国人根本不在那里,那才是最安全的。
▲5月10日,美“哈尔西”号导弹驱逐舰未经中国政府批准,非法闯入中国西沙领海,中国人民解放军南部战区组织海空兵力,依法依规跟踪监视并警告驱离。(图源:南部战区)
中国原则上同意美国提出的“护栏”,但中方担心这样的“护栏”是为了僵硬地维护有利于华盛顿的现状。显然,解放军的整体军事实力落后于美军。但在中国的周边地区,解放军与美军之间的差距正在缩小,因为近几十年来中国军力发展突飞猛进。美国担心中国想把它赶出西太平洋。因此,华盛顿加大了在该地区的军事投入,并呼吁其盟友和伙伴联手对付中国。这反过来又激怒了中方,使局势更加不稳定。
中美都不希望发生意外,更不用说对抗了。2020年,中国国防部和美国国防部通过视频会议形式召开了首次危机沟通工作组会议,讨论如何预防危机。这样一个工作组是朝着正确方向迈出的一步。如果南海发生意外,可能会激起两国民族主义情绪,但很难相信它会引发全面战争。2001年南海撞机事件并没有迎来世界末日,这次致命事件引发的危机在11天内得以解决。巧妙外交手段占据了上风,双方都挽回了面子。
台海“红线”
唯一可能把中美拖入全面冲突的问题是台湾问题。目前,一个危险的循环正在展开。美国担心中国大陆对台湾的潜在攻击,现正在加快对台军售和扩大在台培训和人员交流,以加强台湾的防御,在军事上把台湾变成一只“豪猪”。作为回应,愤怒但越来越自信的中国,派出更多战机定期飞越台湾海峡中线,这条中线此前被认为是两岸之间的缓冲区。
许多西方观察家认为台湾将成为下一个乌克兰。然而,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2023年的香格里拉对话会期间表示,“与中国的冲突既不是迫在眉睫,也不是不可避免的”。只要中方相信仍有可能和平统一,台海就不会发生战争。如果中国怀疑和平统一无望,那么中方的盘算就会改变。今年4月,习总书记会见前台湾地区领导人马英九时表示,必须推动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关键是坚持体现一个中国原则的“九二共识”,核心是对两岸同属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基本事实有共同的认知。
▲5月6日至7日,福建海警舰艇编队在金门附近海域依法开展常态执法巡查。(图源:中国军号)
中国从未宣布过统一的时间表。中国的国防预算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仍然很低,几十年来一直低于2%。这个数字充分体现了中国的信心,以及中方对中美关系的评估。中国正在保持克制。佩洛西窜台引发了中国在台湾周围的军事演习,演习包括发射实弹和导弹。但台湾地区领导人蔡英文于2023年4月在加州会见了佩洛西的继任者、时任众议院议长麦卡锡,中方随后的演习要温和得多。
中方也在尽最大努力赢得台湾人民的心灵。在新冠疫情之前,约有150万台湾人在大陆工作和生活,这相当于台湾人口的6%左右。他们似乎并不介意生活在一个完全不同的政治制度中,只要它能给他们提供比在台湾更好的经济机会。2023年9月,中国大陆公布了一项计划,以便台湾人更容易在福建省生活和工作,包括允许他们购买房产,承诺对在公立学校就读的台湾学生给予平等待遇,并通过桥梁、天然气和电力连接中国港口城市厦门和相距仅几英里的台湾金门岛。
台湾的地位问题仍然非常敏感,华盛顿绝不能掉以轻心。为了在台湾海峡实现和平,美国应该向中国保证,它无意偏离其公开承诺的“一个中国”政策。尽管俄罗斯对乌克兰的侵犯非常严重,美国领导人拒绝就乌克兰问题与俄罗斯发生直接冲突。同样,美国也应该把与中国的战争视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
不是朋友,也不是敌人
中美除了这些摩擦领域之外,还有很多合作的空间。三个领域尤其值得关注:网络、外太空和人工智能。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和美国应该带头制定这些领域的规则和条例。在网络战中,各国应避免打击关键信息网络,如军事指挥和控制系统。中美应该交换一份敏感目标的清单,这些目标在任何情况下都应该被视为禁区,不应该受到攻击。为避免太空军备竞赛,各国应同意通过谈判达成一项具有约束力的条约,使各国承诺不在太空设置武器,并鼓励就规则和负责任的行为进行讨论。2023年11月的加州峰会,中美同意成立人工智能政府间对话。即使不可能阻止人工智能被用于军事目的,中美两国至少应该在减少与人工智能军事系统相关的风险方面发挥带头作用。在这方面,没有什么比确保人类对核指挥和控制系统的绝对控制更重要。
▲中国科技部副部长吴朝晖出席2023年11月1日至2日在英国举行的全球人工智能安全峰会。
与冷战期间一样,另一个重要的合作领域是限制核武器带来的风险。但中美之间关于核裁军的讨论在可预见的未来不会发生。中国的核弹数量落后于美国,这使得中国不愿参加有关核裁军的双边或多边谈判。目前,双方没有在核领域举行高层会谈的计划。
但中国和美国过去曾在这一领域进行过合作。1998年印度和巴基斯坦成功试验核弹后,中美共同予以谴责,并围绕核武器达成了“不瞄准”协议 - 中美承诺不再将核武器瞄准对方。2000年,五大核大国(中国、法国、俄罗斯、英国和美国)都同意这样做。合乎逻辑的下一步将是中美双方共同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nfu),永远不发动核攻击。中国已经保持了这一立场,但美国没有,尽管目前美国的政策非常接近该立场。正如拜登政府所描述的那样:美国只会“在极端情况下考虑使用核武器,以捍卫美国或其盟友和伙伴的重要利益”。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并不排除核报复,因此它不会消除核武器的威慑力量。
中美之间不断缩小的实力差距可能会加剧两国之间的竞争,但这也意味着两国有更多理由直面共同的挑战。例如,在中东,中美在两个主要问题上立场相似:找到一个“两国方案”解决巴以冲突;阻止伊朗研发核弹。由于以色列在加沙的战争仍在持续,“两国方案”可能看上去就像是幻想。但这场战争让更多人意识到,现状是不可持续的。没有战争会永远持续下去。中美应该共同努力,使“两国方案”成为指导未来以色列和巴勒斯坦和平共处路线图的首要原则。
中美还必须共同努力,防止伊朗发展核武器。在这个问题上,中国可以发挥重要作用:伊朗信任中国。面对美国对伊朗的制裁,中国购买伊朗的石油,给了伊朗一条经济生命线。中方应该向德黑兰明确表示,尽管伊朗有和平发展核能的权力,但绝不能发展核武器,这样做很可能会引发以色列先发制人的打击,甚至是以色列和美国的联合打击。伊朗发展核武器也必然会招致联合国的严厉制裁——而中国,尽管是伊朗最大的贸易伙伴,也必须遵守联合国的制裁。
作为大国,中美可能永远不会成为好朋友,但两国可以避免成为敌人。冷静的头脑和审慎的乐观将有助于维持世界上最重要双边关系的稳定。宿命论和鲁莽只会把两国推向双方都不想要的冲突。
英文原文链接:https://www.foreignaffairs.com/united-states/america-china-and-trap-fatalism
本文2024年5月13日首发于“中美聚焦”